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喚醒城市記憶”活動亮相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活動包括運用百度增強現實(AR)技術復現北京老城門的線下體驗活動,以及趙錫山古都記憶畫展。在位于規劃展覽館4樓的專屬展廳,觀眾打開手機APP,點擊拍照按鈕,對準展板上的城門老照片,短短幾秒鐘之后,城門復原3D模型便顯示在手機屏幕上,老北京“四九城”的城門景觀和民俗生活一一浮現,令人有了穿越歷史時空的錯覺。據規劃展覽館展覽策劃部負責人孫偉介紹,此次展覽將成為社會公益項目,作為教育基地面向全社會開放。
一座免費開放的城市規劃展覽館
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社會大課堂”優質資源單位,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自1月17日取消門票、免費開放后人氣漸升,日均客流量達到1000人次。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副館長胡大欣表示:“作為全面展示北京城市發展和規劃建設成果的主題展館,本館一直是市民了解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窗口。熟悉一座城市的歷史、明白她的根在哪兒,就會真正熱愛這座城市、用心建設和保護這座城市。”
據了解,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依托科普教育基地的平臺優勢,運用全方位、多樣化的現代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利用數字資源和網絡媒介傳承城市記憶,不僅可以拓寬信息傳播渠道,而且更加容易讓觀眾認知、感觸到城市的魅力。”胡大欣表示。
一場科技與情懷并重的公益活動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載體,只有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讓市民產生共鳴,進而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群眾氛圍。“我們在‘大策展’機制的推動下,采取了‘專業平臺(展覽館)+專業技術(百度)+專注情懷(趙錫山)’的合作方式進行活動的策劃和推廣。”胡大欣表示,“科技喚醒城市記憶”活動運用AR技術,讓北京的9座老城門“復現”,并且通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進一步展示了北京的城門歷史文化、提升市民對北京的文化認同。“在遍布北京的歷史建筑中,城門遺跡是城市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之一。這次活動不僅復現了城門的樣貌,而且對城門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對北京城發展的意義等進行了清晰解讀,為人們深入了解北京提供了新的途徑。”他說。
北京在漫長的建城史中留下了一座座老城門,其中的故事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腦海中。觀眾告訴記者,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不敢說了解這座古城的全部故事,這次展覽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了解北京老城門的歷史,“尤其是我們的孩子,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故鄉在歷史上是什么樣子。”
“下一步我們還將策劃開展‘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進鄰里街坊’活動,在宣傳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同時,進一步發揮橋梁和平臺作用,滿足公眾探尋城市歷史的愿望和需求。”胡大欣說。
一位鐘情北京歷史的古稀老人
75歲的退休英語教師趙錫山,打從一出生就居住在前門施興胡同一座已有160多年歷史的老院落。他深深熱愛著北京的城市歷史,為了留住寶貴的城市記憶,他用畫筆繪出了千余幅北京歷史建筑、胡同、四合院的景色風光。
對于北京城門的過往,趙錫山如數家珍:“從元朝開始,北京的城門就有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內城有9座城門,皇帝、軍隊、物資甚至囚犯進出都各有通道;外城有7座城門,供百姓進出之用;皇城有4座城門,供文武百官進出宮廷之用。如今,保存下來的城門僅有‘一對半’了。‘一對’指的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前門;‘半’則是德勝門箭樓。”其中,前門是老人的出生地,所以在他的畫卷中出現得最多,每天從正陽門下走過,許多小細節早已深深烙進他的腦海。他表示,自己作畫時全憑幾十年的記憶,而這些寶貴的城市記憶借助他的畫筆,成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
據悉,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除了在本次活動中集中展現了趙錫山十幾幅珍貴的城市記憶畫作(后期將陸續更換他的其他城市記憶作品)外,下一步還計劃收藏這些作品,展示給市民一部更加完整的北京城市歷史。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北京的城門及歷史,從而獲得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凝心聚力,建設北京。”胡大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