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規劃轉變以及相關技術標準的建立,關鍵是要加快規劃理論的創新和方法技術的突破,構建藍圖、引領發展,指揮農業規劃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美麗鄉村建設排兵布陣。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空間農業規劃方法與應用團隊”構建的“農業數字沙盤”,即多維信息空間農業規劃應用平臺,首次在農業區域規劃中引入“多維信息論”,主要是為用戶提供一套能夠便捷交互地進行區域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園區規劃、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系統工具,實現廣信息、全視角、高仿真、全過程數據共享的園區規劃展示和數字化管理。據統計,多維信息空間農業規劃應用平臺已成功應用于我國8個省13個園區。
據農科院區劃研究所“空間農業規劃方法與應用團隊”相關人員介紹,基于該平臺,團隊提出了多源數據一體化管理的新方法,搭建中國農業資源數據共享平臺,開發全國農業資源與區劃數據管理決策系統,為我國農業、農村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并創建了比例尺1:10000的縣域、1:5000的農業園區和1:2000的現代農業企業規劃系統模式,以及其相應的互動式觸摸演示系統。分別從全區域地形地貌顯示功能、現場踏勘功能、規劃內容可視化以及其他輔助工具,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專業背景人員之間提供了互動溝通渠道,為形成切實可落地的規劃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了解,該平臺具有四大特點。
一是4.n維空間規劃理念打造規劃專家。傳統的農業區劃是二維靜態規劃,隨著學科發展逐漸向三維空間轉變,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時間調控的屬性,四維的時空動態規劃也已被眾多實踐者實現。事實上,農業規劃是先期、方向性的指導,一旦實施,不當的規劃將導致農業資源的重大浪費和決策的重大失誤,這樣從理論上就需要出現時空的推演,即五維平行時空規劃。該團隊打造的規劃系統,實現農業資源時空配置的沙盤推演,以虛擬的方式提供若干種可能方案供決策參考,從思路和技術手段上為現代農業規劃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途徑。實現多層次全信息、多方互動的現代農業規劃,為不同專業背景人員搭建溝通渠道,從而極大程度地降低了規劃過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的規劃折騰。
二是VR(虛擬現實)處理引擎使平面規劃成為立體沙盤。在技術開發上,平臺綜合運用了虛擬仿真技術、多源數據融合技術,使得傳統的方案由平面變立體、由靜態展示到動態仿真。同時將大量的產業數據、行政信息、基本自然數據等資源按照實際情況分布于三維地形之上。實現多場景分割動態加載,整合場景模型數據、地理信息數據、設計資料數據、GIS(地理信息系統)圖層數據,實現平臺的可操作、可落地性。
三是物聯網成為園區大管家。針對企業級園區規劃,建立了智能溫室大棚物聯網監控系統,可以通過對全三維的虛擬空間所見即所得的讀取實時監測的空氣質量、溫度、PH值(酸堿度)信息,實施澆灌、通風、遮陽等操作,通過系統展示功能可以第三人稱視角在園區內、甚至室內棚架中瀏覽,實現信息服務與資源管理雙重功能。
四是“互聯網+”展望服務新方向。電子商務是“互聯網+農業”的重要內容,但是如何進行農戶、企業、消費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打通互聯網農村渠道、構建訂單型產業鏈、打造誠信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實時物流渠道依然是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據了解,多維信息空間農業規劃應用平臺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重點在于建立云端儲存機制以及建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本著服務市場、發揮企業創新主導作用的理念,計劃推出為園區管委會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融通整個產業鏈的資源、資金和信息,形成生產、加工、物流、市場的完整運作流程,使得整個產業鏈互利共贏。